當前,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超過 40 平方米,住房發展階段正在從 “有沒有” 轉向 “好不好”。?
2025 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 “好房子”,并給出了四個明確的標準: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在 2025 年年初的地方兩會上,全國 15 個省份宣布將大力推進 “好房子” 建設。3 月 9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組織編制《好房子建設指南》、修訂《住宅項目規范》,其中有一項,就是要把住宅的層高提高到不低于 3 米。?
那么,建設 “好房子” 有哪些意義?對房地產行業發展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在筆者看來,從追求 “有房住” 到追求 “住好房”,這表明 “好房子” 時代正式拉開帷幕,將重塑房地產行業底層發展邏輯。?
重構供求關系,推動行業轉型?
當前,中國城鎮化率已突破 67%,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超過 7.5 億平方米。房地產行業依靠過去 “規模至上” 催生大量 “速成式” 住宅的擴張邏輯,已無法滿足居民愈發多樣化的居住需求,建設 “好房子” 迫在眉睫,更需要與時俱進。?
2024 年以來,全國多地 “因城施策” 推行建設 “好房子” 的新舉措,從規劃指標、第四代建筑、建筑面積計算、容積率計算等方面紛紛出臺新規范、新標準,細化層高、隔音、采光等指標,從源頭掃清建設 “好房子” 的障礙。?
當然,建設 “好房子” 對穩樓市的影響,絕非表面看到的用 “技術指標堆砌” 提升房屋品質,而是會更為長遠地影響房地產下半場的競爭格局。2025 年,“好房子” 項目將集中入市,這意味著在以換房為主的交易環境中,像原來一樣造房子將不再有市場。未來,“好房子” 如同好汽車,那些質量過硬、產品力更強,規劃設計更好的宜居住宅,將擁有更高的去化率、更快的變現速度,乃至市場定價權,是市場止跌回穩的重要推動力,也將加快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重建盈利模型,倒逼企業謀長遠?
過去,房地產行業靠 “野蠻生長” 增厚利潤空間,主流模式是 “拿地 — 建房 — 銷售”,物業服務也只是開發商的衍生業務,絕大多數上市房企開發業務占營業收入的 95% 以上。“好房子” 時代來臨后,房企將從拼速度轉向拼質量,有望從三個維度來重塑盈利模型。?
一是加大研發投入,升級建造技術。消費者對健康住宅的需求與日俱增,這將倒逼開發商加大對綠色建材、新風系統以及智能家居系統等方面應用的開發和投入。二是延伸服務鏈條,拓寬服務邊界。當前,房企正從 “開發商” 向 “美好生活服務商” 轉型,這意味著企業要圍繞房屋和空間進行多元化業務布局,比如,構建智慧物業、商業地產、養老社區等服務生態,帶動住宅項目去化率,提升產品溢價空間。三是輕重資產并重發展,以存量資產運營破局。“好房子” 未來有望在城市更新領域發力,這涉及存量房改造業務,若企業能夠參與舊改工程,探索 “存量房改造 + REITs” 模式,將能打開新業務格局,開拓新業績增長點。?
重塑建造流程,實現產業躍遷?
“好房子” 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好標準、好材料、好設計之外,還要有好的建造過程,要推廣 “綠色 + 智能” 建造,強化科技賦能的新型建造方式,打造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推動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實際上,科技賦能建筑,早已有之。無論應用 BIM 技術貫穿設計、施工、運維全周期,還是裝配式建筑的應用,乃至 3D 打印技術,均在穩步推進過程中,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縮短工期,提升效率,也更加綠色環保。比如,未來的 “好房子” 工程,有望以裝配基地為核心,延伸智能家居、智慧運維業態,形成萬億元量級產業集群,推動行業從單一房屋建造向生態服務系統轉型。更值得期待的是,隨著人工智能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智慧房屋、智慧社區將大有可為。?
當前,房地產行業已告別 “短跑沖刺”,轉向 “馬拉松式” 精工細作,建設 “好房子” 正當其時。展望未來,“好房子” 的建設,將重構土地、資本、技術、服務的組合邏輯,讓房地產真正回歸 “居住本質”。
免責聲明:本頁面旨在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多信息的無償服務;不聲明或保證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本站內所有內容亦不表明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參考和借鑒,購房者在購房時仍需慎重考慮。購房者參考本站信息,進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與本網站無關,當政府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網站披露個人資料時,我們將根據執法單位之要求或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個人資料。在此情況下之任何披露,本網站均得免責。本頁面所提到房屋面積如無特別標示,均指建筑面積。 注:本站所有信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復制,抓取等,如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如有異議可投訴至:Email:133 46734 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