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行業凋蔽,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尤其是今年年初,提出所謂“白名單”,指定了一些住宅房地產開發項目,為其提供特別融資,但銀行考慮到不良貸款的風險不愿放貸,這進一步削弱了人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信心。
周二(5月14日),消息報導,自3月下旬以來,只有6家開發商的“白名單”項目獲得了銀行的新貸款批準。由于交易的私人性質和問題的敏感性,他們要求不公開姓名。
知情人士表示,這些新貸款只發放給了少數幾個項目,迄今為止每個項目獲得的貸款僅相當于數十萬美元。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循環。
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董事總經理Lawrence Lu表示,目前疲軟的房地產市場狀況是發放更多新銀行貸款的主要障礙。
“開發商需要有項目才能獲得資金……現在的問題是項目能否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債務。”
“白名單”計劃要求地方政府將轄區內失敗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確定為中國國有銀行特別貸款的候選項目。然后,銀行對這個名單進行審查,并向獲批項目發放資金。
報導稱,首輪貸款總額約1,236億元,用于57個城市的162個項目,其中包括與陷入困境的私人房地產開發商有關的項目,如碧桂園、融創控股和旭輝控股等。
自2021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接連倒閉,一直持續不斷的爆雷拖垮中國本就疲軟的經濟。
消息人士說,貸款的發放只取決于施工進度,并補充說,鑒于未竣工房屋數量巨大,貸款審批量“微不足道”。
據一份報告估計,“白名單”計劃涵蓋的項目需要新融資1.5萬億元,而這對中國房地產面臨的龐大債務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如果說“白名單”方案是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的一步,那么它們距離解決存在的金融難題還很遙遠。即使規模擴大兩倍、三倍或四倍,這種方法也會讓數千億的問題債務籠罩在金融體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