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面撤辣之后,不少內地業主趁勢沽貨套現。 有物業代理統計顯示,撤辣后「普通話拼音」業主賣樓個案,達到908宗,較首季急增80%,創近3年新高。
中原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杰表示,今年第二季錄9943宗二手私人住宅買賣登記,當中已知姓名、原業主英文姓名全寫為普通話拼音的成交占908宗,較首季錄約504宗,按季增加80%,為2021年第三季錄1003宗后近3年新高,普通話拼音業主沽貨比率亦增至9.1%。
32%屬賬面蝕讓離場
按地區分析,大角咀奧運站錄成為今年次季最多該類業主沽樓地區,共錄32宗,按季升約1.6倍,涉及樓面約5.16億元(港元,下同)。 當中包括一號銀海及帝峯?皇殿共13宗最多,其次是將軍澳日出康城,占29宗,涉及樓價約2.62億元;北角則有23宗排第三,涉樓價約1.73億元。
若按單一屋苑計算,次季最多普通話拼音業主沽貨的屋苑為大圍名城及鲗魚涌太古城,其次為天水圍嘉湖山莊、沙田第一城及將軍澳天晉。
另外,受樓價下跌影響,二手樓蝕讓情況持續,于第二季沽貨的「普通話拼音」業主,有32%屬帳面蝕讓離場,平手或帳面獲利少于10%,則占近8%; 其中名城3期盛世3座低層套三房單位,實用面積約786方呎,5月以1,038萬元售出,原業主姓名為普通話拼音,去年1月以1,050萬元入市,持貨1年多蝕12萬元離場。 不過,該批業主賣樓仍以獲利為主,占約55%,獲利約1倍或以上占163宗。
內地買家撐起新盤市場
據中原地產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整體私人住宅市場上普通話拼音買家比例首次升至逾2成水平,涉及金額705億元,兩數字皆同破盡紀錄。 其中一個地區的普通話拼音買家比例更高達近60%,已取代九龍站,成為內地客置業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