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7 日,香港商界傳來沉痛消息,恒基兆業地產創始人李兆基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 97 歲。李兆基的一生,是香港商業傳奇的生動注腳,而他與李嘉誠長達半個世紀的 “相愛相殺”,更是在香港乃至全球商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李兆基與李嘉誠,這兩位同生于 1928 年的潮汕同鄉,在香港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土地上開啟了各自的商業征程。1948 年,20 歲的李兆基懷揣父親給予的 1000 元來到香港,憑借買賣外匯和黃金掘得第一桶金。與此同時,已在香港打拼 8 年的李嘉誠,也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一家塑膠帶制造公司的總經理。?
1950 年代,命運的絲線將兩人拉近。彼時,李嘉誠推著塑料花車沿街叫賣,李兆基則在文咸西街經營 “永業公司”。相似的出身與闖蕩經歷,讓他們惺惺相惜。1958 年,兩人攜手競得荃灣地塊,雖因資金短缺引入第三方,合作初現裂痕,但這段經歷也成為他們商業羈絆的開端。此后,他們還共同合作開發了半山豪宅嘉兆臺,項目名字各取一字,足見當時情誼深厚。?
然而,商海如戰場,殘酷的競爭很快讓這份同鄉情誼面臨考驗。20 世紀 60 年代,香港地產危機爆發,李嘉誠果斷低價拋售樓盤回籠資金,李兆基卻堅守陣地,兩人策略的巨大差異使他們首次分道揚鑣。1972 年的 “地鐵招標案” 成為雙方關系的關鍵轉折點。李嘉誠的長實與李兆基的新鴻基聯合擊敗英資置地,可在分紅比例上產生嚴重分歧。李兆基不滿李嘉誠 “吃獨食”,憤而退出合作,自此,兩人圍繞中環地王、九龍倉控制權展開了多輪激烈競價,將香港地產業推向 “天價時代”。?
1993 年的美麗華酒店收購戰,更是將兩人的競爭推向白熱化。李嘉誠欲聯合他人收購美麗華集團,卻遭集團持有者楊志云家族拒絕,轉而將集團售予李兆基。此役,李嘉誠虧損超 150 億港元,首次公開承認 “投資失誤”,而李兆基則憑借 “閃電戰” 精準出擊,大獲全勝。這不僅凸顯了二人迥異的商業風格,更讓雙方的矛盾徹底公開化。此后,在港珠澳大橋立項爭議中,李嘉誠因港口業務利益堅決反對,李兆基則聯合鄭裕彤、何鴻燊等組成 “反李聯盟”,這場持續 20 余年、價值超千億的博弈,最終以大橋通車、李兆基陣營勝利告終,李嘉誠港口收益受損約 30% 。?
在財富角逐的賽道上,兩人你追我趕。1998 - 2019 年,李嘉誠憑借歐洲抄底連續 21 年稱霸香港富豪榜,2018 年財富達 2000 億港元。2020 年,李兆基以 304 億美元身家反超李嘉誠,奪得香港首富寶座。這一交替登頂的背后,是李兆基深耕亞洲資本市場與李嘉誠布局全球基建的戰略差異。正如《南華早報》所評:“李兆基是精算師,李嘉誠是戰略家。”?
在性格與行事風格上,兩人同樣大相徑庭。李嘉誠擅長 “啄木鳥戰術”,通過資本運作蠶食對手,在危機中精準抄底,如 97 金融危機前高價拋售內地資產;李兆基則秉持 “烏龜哲學”,慢工出細活,其新鴻基樓盤以精工品質著稱,且堅持 “不賺最后一個銅板”。慈善領域,李嘉誠高調建立汕頭大學,李兆基則默默資助鄉村學校,一明一暗,彰顯不同理念。?
2010 年后,隨著李兆基逐步退居二線,雙李競爭進入 “后時代”。李嘉誠長子李澤鉅與李兆基在啟德發展區項目上達成合作,被外界解讀為 “父輩恩怨的消解”。但 2019 年李兆基退休演講中那句 “一生最大對手是自己”,仍流露出對過往商戰的復雜情感。同年,李兆基正式宣布退休,將 5000 億商業帝國 “二子分治”,長子李家杰主攻內地,次子李家誠固守香港;而李嘉誠則采用 “長子繼承 + 信托基金” 模式,不同的傳承安排也體現出兩人對家族企業未來發展的不同考量。?
如今,兩位商業巨頭雖已逐漸淡出江湖,但他們在香港中環留下的商業地標,如李嘉誠旗下的國際金融中心(IFC)與李兆基的環球貿易廣場(ICC),依然矗立在維多利亞港畔,見證著他們曾經的輝煌與激烈交鋒。他們的故事,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商業社會的發展脈絡,既承載著潮汕商幫的互助傳統,又深陷資本逐利的殘酷現實;既以競爭推動行業變革,又在合作中維持商界體面。隨著李兆基的離去,一個時代正式畫上句號,可那些關于土地、金錢與人性的商業傳奇,仍在香港這座金融之都的上空久久回蕩,成為后人不斷探尋與解讀的商業范本 。
免責聲明:本頁面旨在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多信息的無償服務;不聲明或保證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本站內所有內容亦不表明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僅供參考和借鑒,購房者在購房時仍需慎重考慮。購房者參考本站信息,進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與本網站無關,當政府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網站披露個人資料時,我們將根據執法單位之要求或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個人資料。在此情況下之任何披露,本網站均得免責。本頁面所提到房屋面積如無特別標示,均指建筑面積。 注:本站所有信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復制,抓取等,如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如有異議可投訴至:Email:133 46734 45@qq.com